萧蓝衣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19章 大理南诏澜沧篇:穷省、乱象、肃清,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萧蓝衣,366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哪怕在雪山之上,也可以用汉语正常交流了,偶有不会说的老头,但都听得懂。

大明可没有其他语言的考试,只有汉语一门。

但要修一门外语。

主要是天下所有文字汇编成的一本书,比如二十六个字母,一些英法德语单词,一些蒙语、臓语等等有趣的词汇和句子。

大明高考,是十一门课,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经义、物理、化学、生物、外语,外加一门口才,高考也分笔试和面试两次考试。

高考不分文理,都要学。

口才没有卷面分,主要应对面试,面试是高考结束后,暑假期也不能放飞自我,要练习面试,大学有入学考试,就是面试,考生面试成绩过关后,才能进入大学。

大明对大学是严进严出,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柴,上大学不是为了延缓就业,而是为了学习知识,上学不是为了应试,而是为了锻炼能力,所以每年都会有大批留级生,会颁发大批肄业证。

十门功课,满分是800分,语文、数学各150分,政史地经合一张卷,共250分,物化生外合一张卷,共250分。

老皇帝非常重视大明文字的发展。

从景泰十年开始,便不停翻译外来书籍,填充汉语,丰富汉语言,并每五年增修一次词典,十年一次大修,每次都会增加厚厚一大本的新文字。

到了景泰六十六年时,景泰大辞海,那种最大部头的辞海,已经有一百多本了,普通人根本就不会买这种工具书。

朝廷在消灭其他文化的同时,不断从其他文化中濡养汉字,增强汉字生命力,持续推广汉字。

一些英语、法语、德语连他们本国人都不太学了,但大明学子却都会一点。

而这几年,大明还在推广普通话。

这个普通话,也是经过几十年激烈讨论的,直到景泰五十八年才彻底定下来,景泰六十二年才开始全国推广。

到底什么才是普通话,这个范围实在太大了,唐宋元明,口音完全不一样,大明定国之初是吴侬软语,定为官话国语。

可是,随着太宗迁都北京,从天下迁来大批富户,大肆融合后,导致大明的南京官话走歪了。

就连朱祁钰说话,都区别于南京人的口音,或者说完全不一样。

别说他了,太宗皇帝的口音,都趋向于北方口音。

但他说的话,跟现在的普通话并不一样,东北方言也不是后世那样的。

随着景泰十二年开海,大明越来越包容并蓄,整个京畿容纳两亿人口,来自天南海北的哪的都有,口音就更杂了。

就连皇帝四十一个儿子,说话的口音都不一样!

跟哪个师父时间长了,就学会了他们的口音。

如果采用京片子,还是听不懂,因为这个时代的北京话,还处于发展阶段,并未彻底定型。

比较成熟的是南京话、粤语、闽南话、河南话、陕西话、四川话。

经过漫长时间的讨论,朝野上下,参与讨论的有几个亿人,热烈讨论该定哪种语言为大明国语,民间吵了几十年。

因为没有统一的方言,实在不行了,天南海北说话都不通,怎么做生意?怎么交融并汇?

初期讨论都是以雅言为主,可雅言晦涩难懂,并不适合做官话,必须确定一种大家都能听懂,非常标准的普通话。

最终在景泰五十八年,确定新国标,基本符合后世的普通话。

但是,普通话的发音方式,会让一些文字失去了本意,因为文字是先说出来,后写出来的,华夏文字又是象形文字,是脱胎于形的,改变了发音方式,就会让一些文字失去本来的含义。

尤其在加以简化文字的话,文字就会失去原本的韵味。

关于这种说法,讨论了三年多。

最终中枢力排众议,决定推动新国标。

其实,后世普通话,也是经过讨论出来的,以北京方言为主,兼顾南北,清末时候产生的普通话雏形,一点点讨论定下来的。

普通话现在虽然推广,却需要三代人的努力,才能让孩子们都说普通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小说相关阅读More+

三国之云涌天下

南山俗人

乞女无双

宵玥

九重身份

肆默隐士

放开那女皇

烟云慕容0

梦回大唐之我是单雄信

帅哥传说007

我当军师那些年

瀚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