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系阿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3章:皇帝终于想起了他的战神表弟,影视:从咱们结婚吧开始,宅系阿川,366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生下来就是靖国公的嫡长子,加上王宇压着他弃武从文,他也没啥学习的动力。

宣德皇帝朱瞻基这位姨表伯父,为了不让王宇丢脸,还是给他荫袭翰林院侍读一职,俱从七品。

简单换过来说,就是先当个帮阁老起草文书的秘书偶尔有监督皇室子弟读书的机会,然后慢慢的再给他走养才储望的路子。

等将来科举,这翰林可以去做监考官,那一年的考中的举子,基本都可以算是他的门生。

这些人到大明各个地方做官,待他桃李满天下的时候,就可以考虑入阁之事了。

这就是大明阁老潜规则,必须翰林出身的原因,别说,还真有一定道理。

有了遍布各地的门生支持,你这阁老的政策才能落实到地方啊!

所以面对宣德皇帝朱瞻基的示好,王宇也识趣的带着大儿子,主动去宫里一番谢恩,与这位表哥拉拉家常。

宣德皇帝朱瞻基只是忌惮王宇在军中的威望而已,并不是要除掉这位大明的国之柱石。

所以王宇近十年不问世事之后,只顾着沉溺于美色,王氏子弟的在军中的发展,反而变得比以前顺畅起来了。

王氏子弟在大明一众勋贵中,大有成为明军中层的绝对力量的意思,能切开将领和底层士卒的联系。

没办法,王氏子弟繁荣昌盛,和王宇的努力分不开,王宇的大孙子都出生了,他的一些叔叔、姑姑都还在娘胎里呢。

感觉系统给的无限精力lv3,以及三十个增寿十年蟠桃的外挂,王宇似乎越用越歪了。

王宇老实在家里呆着的时候,当然也没忘利用手里的一支隐蔽的侦查力量,暗中了解着大明的消息。

当然了,由于不敢太明显,王宇这支刺探消息的力量,主要还是分布在大明的顺天,以及应天两京十三省的紧要之地。

像大同、宣府,几个比较重要的几个城市和边关,军中的王氏子弟的传来的消息,王宇甚至比宣德皇帝知道的还详细。

比如,真腊国王求援的消息,王宇就比宣德皇帝知道的晚一点点而已。

近十年的时间,大明不动刀兵,宣德皇帝朱瞻基感受到了,闯军在大明东南的威胁了,所以决定发兵征讨。

此时,大明五军都督府的中军大都督,光禄大夫,左柱国,英国公张辅已经六十多岁了,宣德皇帝朱瞻基自然不会要求他出征。

而五军都督府的其他四个都督中,只有左都督王宇和右都督朱勇还算相对年轻一些,前都督和后都督,那都是人生六十耳顺的养老的靖难老将了。

朱勇真的是人如其名,是个作战勇猛的大将,但有勇无谋,为将可以,为帅的话,就有些勉强了。

宣德皇帝朱瞻基最终还是想起了,当初那个和他一起在青巴山的生死与共的表弟了。

之后,宣德皇帝朱瞻基又把王宇召进宫里,来了一同君臣、亲戚、战友的叙旧。

“陛下放心,末将一定不会让闯贼完全占领真腊,进而威胁到我大明南方的安全。”

面对宣德皇帝的恩威并施,王宇自然配合的红着眼眶,感激涕零。

不枉费自己用生姜擦眼啊,这眼泪哗哗的下。

宣德十一年,初春。

不要问王宇历史上宣德十年一月,宣德皇帝就得热病没了,现在哪来的宣德十一年,问就是蝴蝶效应。

王宇都觉得大明盛世,可能会延长一些时间了。

宣德皇帝朱瞻基令左军大都督王宇为帅,带着兵部操练好的改组大宁卫六万人兵士,南下救援真腊。

当然了,这不是这次出兵的总兵力,怎么说闯贼也有十万之众,明军也不至于托大。

依旧是以北制南的策略,从大明北方调一镇人马为主力,然后在从南方抽调各个卫所的兵力。

之所以要这样做,主要是大明的南方的卫所和北方不一样。

北方的卫所由于基本都集中在边关,卫所兵额基本都是按超编来,即使有些水分,指挥使也不敢空缺太多兵额,那至少也是一万人一卫。

南方相对和平一些,卫所只需要面对内部一些叛乱,在一些地广人稀的地方,一个卫所的士兵人数可能只有1000多人,只有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地方,一个卫所的士兵人数才有可能达到8000多人。

这还是建立在指挥使不吃空饷的前提下,实际现在王宇按着南方卫所的士兵花名册调兵,调十六万大军,最后才能实到六万能战士兵。

剩下的那十万人,要么是指挥使为了填补亏空,强押来的百姓,要么干脆就是指挥使的私人农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小说相关阅读More+

星际之音乐订制大师

野草丛生

全宗门都靠我吃瓜

淅之

始伊次元

风尘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