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一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0章 画天反应舱和“新一代出舱服”,从手搓火箭开始的星际之路,康一沐,366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画天’舱段这么大,它的重量也很受人瞩目,航天局给出的数据是206吨。

这个重量也比较符合远征18号火箭LEO的运载能力,航天局没有详细介绍内部结构,大家也没多仔细深究,为何内部设施如此少的一个大型舱段会如此之重。

因为在里面,被安置了更厚的防护玻璃层,而这些厚重的玻璃,就是导致整个舱段如此沉重的压舱石。

在上次反应液态胶基燃料后,航天局和章成铭复盘了整个过程,并着重复盘那次差点出事故的反应过程后,都不约而同的更加重视新一代反应舱的自动化和安全标准。

这个新反应舱内部安置了多条机械手臂,可以不用再依靠航天员穿着厚厚的出舱服在现场操作;

同时在防护上,有一层特制的玻璃防护着有可能出现的沸腾飞溅情况发生。

它们比普通玻璃更耐高温,而且在在遇到蕴含极高热量的物体时也会迅速向四周传递热量来提高抵御能力。

这种玻璃造价极为昂贵,而且大片生产难度大,因此它们的厚度并不高,被当做第一层的防护屏障。

在这些特殊玻璃的后面,是第二层防护玻璃。

这层玻璃材质没有第一层那么变态的抵抗能力,但它们的作用就是用自身的厚度去消耗液态胶基燃料剩余的热量,来保护后面的舱壁不受损伤。

而且在第一层防护和第二层防护之间还有数公分的空间,在进行反应中会注入大量的水来形成一个液体防护层,一旦第一层防护被高温熔穿,那么这些水就会消耗反应液更多的热量。

三层软、硬,以及常规手段和高科技手段形成的复合型防护在经过测试后,基本能保证不会有飞溅的液态胶基燃料伤害到反应舱。

当然单纯的防御还不行,最好的方式就是严格控制反应过程,将一切危险的苗头全部扼杀在摇篮之中。

因此在核心的反应装置内部,这里被安置了多台高清工业摄像机,随时随地多角度,全方位无死角的观察反应过程,做到任何一个区域都不放过。

除此之外,诸多摄像头所拍摄的画面还配置了相应的自动识别程序。

这是无数程序员、化学研究者们这半年来的心血成果;

他们通过上一次所拍摄回来的反应画面,逐帧逐秒的进行分析判断,最终根据内部气泡的反应变化速度作为基准,配合反应区里新设置的诸多高精度热成像仪,严格监控反应过程中最细微的变化。

计算机会根据画面中,内部及外部的反应状态,以及热成像探测来计算判断反应的强度,一旦发现有某个区域的氦气和化学药剂产生的反应有变激烈的迹象,立刻减少该地区的氦气注入来降低反应烈度。

可以说,有了这样近乎完美的设施,航天员们再也不用冒着生命危险,在现场操作,肉眼观察,和手工控制整个反应过程了。

‘画天’反应舱除了增加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程度,也提高了液态胶基燃料的生产效率。

它内部安装有自动运料机,以及自动搅拌机这样的自动作业设备,甚至还有数条运输机械臂用来辅助航天员从货运飞船中转移原料至反应舱待用。

可以说,几乎已经完全做到了航天员只用在安全屋里观察反应过程,然后等待成品完成。

两天后,这枚有着超级巨大脑袋,装载着画天反应舱的远征18号火箭,在无数游客的注目礼中,将巨大的反应舱顺利的送进预定轨道。

由于反应舱实在太大且太重,其自身的自重已经超过了空间站一期的整体总重,为了确保安全,空间站和其最终的对接足足花费了十二个小时的时间。

反应舱顺利连接后,空间站核心舱外部的六个总重接近一吨的控制力矩陀螺仪停止转动。

因为画天反应舱接在空间站的尾部,其自身的重量和距离产生的力矩已经不是核心舱那六个小陀螺能控制得住的,它必须得依靠画天反应舱两头各六个,十二个总重达到十吨的大型控制力矩陀螺仪帮忙。

在新程序复写,以及和画天反应舱的十二个力矩陀螺程序完成匹配后,十八个控制力矩陀螺仪开始重新工作。

这玩意其实就是一个个的大铁坨坨,工作时以每分钟7000转的速度旋转。

如果你玩过指尖陀螺就知道,在陀螺高速转动时左右摆动它,手指会感觉到陀螺出现明显的力量在试图拧回原来的位置。

这就是陀螺在旋转时产生角动量,一旦有外力去改变原有的选择角度,它就会施加反向力量来拧回原来的方向。

不管是国际空间站还是赛里斯自己的空间站,都有这玩意来利用这个原理平衡调节整个空间站的姿态。

空间站不是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在太空中飞行的,因为太空环境很变态,被太阳照射到的地方温度贼特么的高,但躲在阴影区又贼特么的冷;因此如果空间站长时间保持一个面长期晒太阳,而其它地方晒不到……保不定会出现什么情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小说相关阅读More+

星际之音乐订制大师

野草丛生

全宗门都靠我吃瓜

淅之

始伊次元

风尘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