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少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0章 猗氏智氏,战国:让你弱国苟活你却逆天改命,封少水,366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关于智瑶,后世的评价多以“成王败寇”论之,更罗列了其许多狂妄跋扈的例子。

智伯当年要求三家献出万人之邑,有人说是为了壮大智氏,但起码其表面上说是向晋国公室献邑,是为了壮大公室,这挑不出任何毛病。

智伯家臣豫让,拼死也要为智伯复仇,留下“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和“国士遇我,国士报之”两大名句留传后世,豫让也被后世称为战国四大刺客之一。

后世评论中,大多诟病智伯性格的缺陷,对其大加批判,对于韩、魏临阵反水的行为不以为耻,反视为义举,对于韩、赵、魏瓜分晋国的逆行却赞赏有加,也令人费解。其实这说明韩、赵、魏三家的舆论战相当成功,正是三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涂抹,才使智伯的历史形象一再被抹黑。

历史,确实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多少真相就淹没在这一层一层的脂粉之中了。

智伯是否真的是出于公心?真的为晋国公室考虑?如果赵氏被灭,智伯是否会一家独大,代晋自立?历史无从假设。智伯的真面目在历史长河中被湮没得模糊不清,乃至本书的评论中也有人在为智伯喊冤。

明末大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中即发出这样的疑问:“智伯贤而不仁,乃能得国士,异哉!贤之与愚,其亡一国也,然而愚主断不能得国士矣。”

智伯如果是愚主,为什么能得到豫让这样的国士归心呢?可见智伯并不是一无是处,甚至有其闪光之处。

做为晋国基业的正统传人,晋俱酒在此时此刻,必须对智伯予以高度评价,一来树立智伯忠于晋室的光辉形象,令人效仿;二来也要对智氏后人、唐社长老智战大加笼络。

晋俱酒一番表态和酒祭智伯的举动,令智战马上红了眼圈,他激动地长身而起,向着俱酒大礼参拜,一时呜呜咽咽竟不成声。毕竟这是晋国官方人物对智伯的明确表态,智氏后人多年来所受的委屈顿成泄闸之水,一发不可收拾。

晋俱酒也起身上前,亲自将智战扶起,双手把臂,动情地说道:“俱酒若有大兴之日,必设忠烈之祠、凌烟之阁,令智伯等晋国英烈,世受香火,永铭天下!”

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确实在俱酒的复兴计划之内。古代对士卒的生命不够重视,必须建立军人荣誉制度和烈士纪念制度,树立军人的社会形象,弘扬忠君报国的正确舆论导向。

智战激动到不能自已,抽泣着说:“臣愿效死,以佐公子!”

智战自始至终都自称为臣,显示了其晋卿后人的身份,也表达了其忠于晋室的态度。

安抚了智战,排名第三的长老一身黑衣,目光炯炯,面如硬石,须如戟剑,他举爵而贺:“涉古见过钜子!”

晋俱酒一边举爵寒暄,一边将向公孙舞投去询问的目光。介是谁呀?!

公孙舞则转头向涉古道:“涉长老,还得烦请长老将身世言明于公子。”

晋俱酒算是看出来了,唐社的这些长老,都与晋国有着不同的渊源,也有着不小的来头,且都是后世在商界中混得风生水起的大佬,否则也不会荣膺长老之位。

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着“商而优则仕”的野心,或者说雄心,有意把商场上的优势转化为政治上的抱负。

涉氏,又是什么来头呢,俱酒一时摸不着头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小说相关阅读More+

历史求生之路

非渔之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