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少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9章 传唱四方,战国:让你弱国苟活你却逆天改命,封少水,366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一首战国版的《短歌行》就在汾曲楼上上演了。

不得不说乐师和歌舞伎都是战国的艺术家级别,他们为这首《短歌行》选择了一首沉郁低回的曲调。

歌伎也采用了一种时而激昂、时而忧伤的唱法,激昂时筝鼓铿锵,忧伤时琴声凝涩。

舞伎现场编排出了一套动作幅度非常大的舞蹈,或向天祈求,或俯仰起合,大开大合,大起大落。

乐、歌、舞默契配合,非常精准地将曹操原诗中的那种壮志与悲凉的感觉表演了出来。

《短歌行》本身就蕴含着许多的政治意义和向往,再加上今晚尽兴而饮,座中各位都已陷入醉酒状态,心中的许多不快与郁结都被这首诗歌给勾起来了。

座中客有的黯然神伤,有的双泪龙钟,有的痛饮不止,有的仰天长啸,人生种种不平事,俱在此曲意中藏。

魏缓也联想到了自己尽管非常努力,非常优秀,但魏侯始终没有在他和大哥魏?之间做出选择,太子之位遥不可及,人生抱负难以实现。不免心中神伤,面色沮丧。

连见多识广的穿越者也非常吃惊,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排演出这样一幕高水准的演出,特别是将原诗中的风骨体现到这样一种地步,而且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与修为真的超出我们的想像。

一首《短歌行》被宾客要求重复表演了好几遍,汾曲楼的掌柜的也对此充满好奇,暗暗打定主意,这首曲子,以后就是酒楼的保留曲目了。

一场宴会在俱酒原创大作《短歌行》的加持下,达到了超出预期的效果,宾主尽欢,圆满结束。

早有宾客甚至酒楼的人,暗暗将《短歌行》抄录了下来。次日,安邑城中,但凡有点身份,识文断字者,都在三五成群地热烈讨论这首诗歌。

甚至总角小儿,都已经能吟唱几句,巷尾街头,稚嫩的童音在传唱着:“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整个安邑,都在传唱同一首诗。

诗歌摆在了相国公叔痤的案上,公叔痤震惊之余,更对这位神秘的端氏君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一边捋须,一边默读,不知不觉竟吟哦出声,而且调门越来越高。

“瞎嚎什么!”公主愠怒的声音从室外传来。

公叔痤连忙起身,恭恭敬敬地迎将上去:“公主,公主,快快请进,快请进。”

公主不悦地道:“已到饭时,为何迟迟未归?还有,刚才在瞎嚎什么?一惊一乍的。”

公叔痤将抄录着俱酒版《短歌行》的竹简奉上:“公主,得一好诗,忍不住吟哦几声,哈哈,公主见笑了。”

公主不耐烦地将竹简接过,柳眉高挑,杏目圆睁,顿时被内容吸引了过去,一边看、一边跪坐下来,仔细地品咂、揣摩,慢慢地也读出了声。

公叔痤趁机上前,搂住公主香肩,二人共同吟咏,上演了一出难得的琴瑟和鸣。

诗歌也传入了魏宫,寺人将抄录得整整齐齐的《短歌行》摆放在了魏侯击的面前。魏侯刚开始还漫不经心,又是些无病呻吟的玩意儿,扰人心智,乱人神思,这些靡靡之音就不该在魏国……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魏候不由自主地读出了声。

他迅速调整了一下身姿,迫不及待地将整首诗看完,又反复吟哦了几遍,不由得击案而叹:“好诗啊,好诗!”

他回道问身边的侍者:“此诗是谁所作,难道是相国?”

侍者道:“禀君上,此诗由公主献入宫中,据说是韩国使者,端氏君俱酒所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小说相关阅读More+

最强兵王在元末

深山孤魂

崛起明末1616

小小千佛山

抗日之特战兵王

寂寞剑客(书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