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少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23章 鳖灵与冰,战国:让你弱国苟活你却逆天改命,封少水,366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试想想,成都平原这么大的水患,历代蜀国君主怎能不兴修水利,治理水患呢?以治水着名的蜀王“鳖灵”怎么能对此无动于衷呢?

合理推测,司马迁老先生当年在写《史记》时,也遇到了同样一个蜀地口音深重的人,将“鳖灵”听成了“冰”,于是在《史记》中只写下了“蜀守冰”。

“蜀守冰”这个人物,在后世流传过程中,越来越神话,渐渐有了姓,姓李名冰;还有了儿子,叫二郎。

穿越者又想起,四川电视台,曾经拍摄过一部十分严谨、考究的纪录片,名字就叫《蜀守冰》,而不是《李冰》。

该片通过探寻围绕在李冰身边的一个个疑问,从多个角度来呈现一个不为人知的蜀守冰。

穿越者有幸,抢先一步来到了玉垒山,看到了都江堰的原始面貌。原来鳖灵就是冰,冰就是鳖灵。

俱酒抛开这些纷乱的思绪,登高观测岷江形态。

在后世的记忆中,都江堰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分别是鱼嘴分水堤、飞沙堰和宝瓶口。当然,作为水利工程,成都平原上还有细如蛛网的大大小小的分水渠。

此刻,战国初年的玉垒山下,只有一个几乎淤塞了的水口(姑且称之为宝瓶口吧)。

从这个人工开凿的引水口,俱酒可以看出古蜀人对治理水患的态度和思路。

态度就是绝不屈服,人定胜天,从开凿痕迹的艰苦程度就可以看出;思路就是“疏而不堵”,古蜀先民试图凿开玉垒山,将水引入平原东部,灌溉良田;同时缓解平原西部的水患压力。

精神是可贵的,思路也是正确的,但工程并不完善。

后世的都江堰渠首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和宝瓶口三部分组成。

宝瓶口的目的是凿通玉垒山,解决阻挡岷江的最大障碍,将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东部;

鱼嘴分水堤的作用是将岷江一分为二,分为内、外两条河道,解决因河道东高西低,枯水期水流不向玉瓶口流的问题;

而飞沙堰的作用,则是解决丰水期可能给内江造成的泥沙淤积问题。

都江堰示意图

三者各司其职,而又相互配合,有着极其科学的水利原理。

古蜀人,以及神秘的蜀王“鳖灵”,致力于开凿玉垒山,引水进入平原。但枯水期取水不成,丰水期却又造成淤积,工程预期的效果并没有达到,或者说不能持久。

久而久之,累月经年,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失去了他应有的作用。

那么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这应该是在漫长的历史上,集中了数十代甚至数百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付出了无数先民的心血甚至是生命,才凝结成这一伟大的世界性水利工程,绝不可能是一人一时之功。

而穿越者今天,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之上,将漫长的历史积淀,浓缩在自己的大脑之中。

这样造福万民、流芳千古的工程,走捷径就对了!

俱酒下定决心,利用目前的枯水季,开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小说相关阅读More+

历史求生之路

非渔之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