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2. 第2集《八识规矩颂》,八识规矩颂,妙音0,366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一时间更新《八识规矩颂》最新章节。

请打开讲义第二面,倒数第三行的下面:

时戒日王,于曲女城举办法义辩论大会。

那么大师在印度总共是参学了十七年,那么正当他要归国的时候呢,这当中印度发生了一件事。说这个曲女城,这个曲女城事实上是一个国家的名称,是一个印度的大国。为什么叫曲女城呢?说是在久远劫之前呢,这个国家里面的深山有一个修道的仙人,这个仙人他在修习禅定,从最初的散乱心,经过了欲界定、未到地定到□□四禅,得到禅定以后那他的色身就不坏,因为他在禅定当中有殊胜的三昧乐,这种三昧乐的加持,他的寿命已经到了几万年,他的色身不败坏,但是他的色身已经像枯木一样。那么因为他经常是在大树上打坐,就是偶尔到下面去散步了,吃一些水果,所以大家就称他作大树仙人。

这个大树仙人,他偶尔在入定,但是有时候也出定,他到深山里面去采一些水果吃。有一天呢,他到树下来采这个水果的时候,这个时候国王带着他的女儿,一百个女儿,游山玩水。这个仙人看到这个女儿以后,就动了凡夫的这些欲。

那么动了欲以后,他就跑到国王那个地方去,希望国王把他的这个女儿嫁给他。那么这个国王爱着这个女儿的缘故,就一一地询问他的一百个女儿,哪一个人愿意嫁给这个仙人呢?每一个女儿都不愿意,因为他这个看起来又是老又是丑的。那么最后这个最小的女儿,很孝顺,就说:我们今天要不嫁给他,这个仙人有禅定的力量,他一入禅定的时候会把我们国家给破坏掉的呀。那么小女儿就愿意牺牲,就嫁给这个仙人。

那么这个仙人的意思是要他的大女儿,但是来了一个小女儿,就很不高兴,就找国王理论。国王说:我没办法,我当初也问过她们呢,他们都觉得你是太丑了,太老了,不愿意嫁给你。那么这个仙人一气之下,入了定以后,所以这个世间,这个禅定如石压草,那么遇到恶因缘的时候,他起了一念的嗔心就咒愿,把他九十九个其他的这些女儿都把她变成了驼背了,这个脊椎骨就挺不起来,变成驼背了,只有他的小女儿没有驼背。那么从此以后,这个国家就叫曲女城,就是这样来的。就是这些驼背的女众太多了,叫曲女城。

那么这个曲女城传了几代以后,传到了戒日王,这个人是有德行的人,有道德的人。这个戒日王在当时五印度是个盟主,虽然这个印度不是统一,但是他是共同的盟主,他不但武功高强,而且他这个人有德行。

这个戒日王,他从传记看,他有两个很殊胜的功德:第一个,他这个人很有慈悲心,戒杀,命令他的曲女城的国度里面呢,除了必要以外,不能随便杀生,或者定期都要吃素,定期的,有固定的日期,都要全素的,这第一个。

第二个,他对这个布施,这个布施波罗蜜呀,他也修得很不错的。他每隔五年要举办一个布施的无遮大会,把他所有的东西,他所受用的珍宝,乃至于他的衣服、杯子,把他所有的东西全部拿出来,面对与会的大众,你要什么就给你什么。布施到最后他全部的东西都布施出去,连衣服都布施出去,他只能够拿一块布把自己的身体遮住。

布施了以后呢,所以这个人的福德力也不得了,五年以后其他的小国又供养他很多东西,他又很富有。五年以后又开始做无遮大会,把所有东西全都布施出去,施舍到最后只剩一块布。那么他每五年举办一次无遮大会,举办的第六次的时候——三十年,他在位三十年,那个时候他已经晚年了——第六次的时候,他知道他这是最后一次办无遮大会了,所以他非常慎重。他办无遮大会之前他又盖了一个大庙,使令出家人能在这个庙中安身办道。

但是这个时候,这个无遮大会第六次的时候,他因为这个时候他晚年已经完全学佛了。他早期的时候不完全学佛,戒日王,至少他遇到玄奘大师之前呢,还不完全学佛。他后来遇到玄奘大师以后,跟玄奘大师谈佛法,就完全地皈依佛法,那个时候戒日王是晚年的时候。

所以这次的布施无遮大会,他对出家人又特别恭敬,婆罗门就很不高兴,说:以前,你们办无遮大会的时候,我们婆罗门也是站在跟佛教的僧众平等的地位,现在的大王,偏袒佛教徒。那么婆罗门的主就派了一个人,把他所盖的寺庙把它烧起来。这个时候,整个寺庙那个是完全烧得很厉害,用水救是没办法了。

这个时候戒日王这个属下报告说:哎呀,大王,我们刚刚盖的这个寺庙烧起来了,本来是应该是在这个无遮大会的时候正式启用,让出家人安身办道,现在烧起来了。戒日王带着随从到了寺庙以后,他就咒愿,他说:愿我生生世世所修的福德一时现前,假设我的福德是真实的话,世界上真实有福德的话,我跳到火里面,这个火要马上消灭。如果我修的福德不真实,那么就让我跟这个寺庙共同的牺牲。

那么他咒愿以后他这身体就跳到大火去了,跳到大火以后那个火突然间就熄灭了。这个人的福报力,这种境界,把他多生多劫的福报一时现前咒愿在这个地方,那个力量很大的。

你看他每五年办一次无遮大会,全部的都布施出去了,一点都没有剩呢,剩下一块布而已。所以这个人的福报也是,真的,这个时候就把这个熄灭了。熄灭以后呢,他这次,他想,他这次是这一生当中最后一次的无遮大会了,所以他也就办了一个法义的辩论大会。

因为当时的印度思想非常的复杂,有大乘,大乘里面又有空宗、有宗,又有小乘的部派,也有婆罗门的教派。这个时候他想要抉择,到底什么样的教法是合乎诸法真实相,是最圆满的说法,是真实能够解释宇宙人生真相的。

所以这个时候,他就在这个每五年的一个无遮大会当中,在曲女城,就是他的国家里面,举办了法义辩论大会。这个大会当中,邀请了佛教大小乘僧跟婆罗门学者共七千多人。

这个时候,从传记看,当初所有印度里面重要的人物都被他邀请了。那么这个时候呢,他就推大师作论主,因为大师在印度待了十七年,他前面的五年还不是很出名,但是他这后来参学那十二年,因为他的德行跟学问在印度也是相当有名的。那么这个时候戒日王就以大师作论主,那么作论主就是先要立一个宗旨,大家就就着这个宗旨来破,破它的缺点。

那么大师就先阐扬大乘法义,他立了一个宗旨叫《真唯识量》。这个《真唯识量》我们解释一下。

这个先讲这个唯识。那么这个唯识就是万法唯识,就是这个大师所立的宗旨。大师的意思就是说,这一切万法不是大梵天所创造,也不是自然而有,是我们的心识所变现。

那么这个心识所变现分成两类:第一个是第八识的一个业力所变的一个因缘变,就是变现出这各式各样的客观的环境。其次就是前七转识的分别,你的那个分别心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依止你的心情的好坏、善恶,又变现了另外一个境界,叫分别变,就是一个主观的环境。就是包括了第八识的因缘变跟前七转识的分别变,那么就使令这个万法出现了。

那么这样的万法唯识的道理,不是我们凡夫所能够见闻觉知的,这个义理非常的深妙,所以它是一个量,是一个比量,不是现量,是一个比量。

那么这种比量,这个万法唯识的比量,为什么加一个真呢?表示这个道理是真实不虚的,不是大师所捏造,是真实不虚的,不是一般的外道,一般的小乘的学者所能够破坏的,所以加一个真,就是真实不虚的道理。那么什么是真实不虚的道理呢?唯识量,万法唯识的比量。

那么大师立了这个宗旨以后,在十八日当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发言难之,这七千多人的大小乘僧跟婆罗门学者,没有一个人能够发言难之。那么最后戒日王还有来参加的十八个国王都奉大师作国师,并颁以大乘天的尊号。这个天就是至高无上,在这个大乘的学者当中,玄奘大师是最至高无上的,他能够真实地弘扬大乘的教法。

这个是大师他在临离开印度之前,他所参加的一个法义的辩论大会,这个时候对整个印度的佛教有很大的贡献,特别对大乘佛法有很大的贡献。那么这以上是说明印度的求法情况。

再看第三段,他回国的情况:

其后归国,为太宗及高宗之所钦重,赐号三藏法师。

太宗曾两度劝其弃道辅政,师均以愿守戒缁门,阐扬遗教而固辞之,帝唯从其志,于长安建译经院,并下诏翻译经论,历十九年,译出《大般若经》、《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成唯识论》及《大毗婆沙论》等七十五部,其中盛弘法相唯识之法义,后人尊为唯识宗中土之初祖。

大师在印度待了十七年,就在贞观大致上是十九年,有些地方说十八年,在贞观十九年的时候归国,那个时候大师已经四十四岁了。那么那个时候他归国以后就蒙唐太宗的召见,为唐太宗跟他的儿子唐高宗之所钦重,赐号为三藏法师。

大师回国的时候,唐太宗那个时候刚好是要集合军队要去东征高丽,那个时候刚好是在筹划这件事情,军务非常繁忙,但是大师回来以后,他马上召见大师,就跟大师一谈,从白天不知不觉就谈到晚上,还好是旁边的宰相房玄龄的提醒,说国王现在很多事情要处理,等你处理。这个时候皇帝就提出了一个建议,就是太宗曾两度劝其弃道辅政。

那么谈得很高兴,唐太宗很欣赏大师的德行跟学问,就劝他还俗来帮他处理他国家的大事,总共两度。刚开始回来的时候跟他谈完了以后,第一次劝他,到太宗晚年的时候,他又劝他一次,但是大师都拒绝了。他怎么拒绝呢?

他提出一个理由:师均以愿守戒缁门,阐扬遗教而固辞之。大师的意思,希望能够守戒缁门,阐扬遗教。希望能够在出家僧团里面好好地持戒。为什么好好持戒呢?为什么不还俗呢?为了要阐扬遗教。因为大师的本愿是要弘扬佛陀的圣教,就是他还俗以后不能专心的弘扬圣教了。

所以这个人的愿力是很重要的。

我们看这个大师的一生,从最小的十二岁出家,立志学道以后,乃至于他到印度的求法,乃至于在印度当中很多国王都要把他留下来的,用很好的利禄来留他,但是他都不为所动。当然我们不知道大师的境界,但是我们可以知道那个是都是他的愿力在支持他,愿守戒缁门,阐扬遗教。如果大师那个时候还俗,那我们中国佛教就糟糕了,整个般若系,整个唯识的经论都得不到翻译了,对整个大乘佛教,未来中国佛教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后来尊玄奘大师是中国佛教之宝,因为他翻译的经典对我们中国佛教影响太大,特别是唯识宗这个宗派,所以大师的愿力真的是挽救了中国佛教。

所以说这个世间上的事情,虽然讲末法时代,但是事在人为,我们有这样的愿力,就能够改变局势的。那么大师有这样的一种坚定的愿力,愿守戒缁门,阐扬遗教,而放弃了这样的一种荣华富贵,那么唐太宗也只好尊从他的志向,就在这个长安建了一个译经院。

这个时候唐太宗准备要东征高丽,他就把宰相房玄龄叫来,叫房玄龄要完全配合大师在长安建这些译经院的一切事宜。那么这个时候就召集了全国五百多位高僧,经过十道的手续,从最初的翻译乃至于最后的润饰,那么就是次第地翻译经典,那么最后再交给唐太宗下圣旨来颁布流通,总共经历了十九年的时间。

译出的经典有《大品般若经》六百卷、《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成唯识论》及《大毗婆沙论》等七十五部。

那么这个大师译经的情况他是分成三大阶段的,第一次他所译出的经典是属于瑜伽,唯识瑜伽的思想,这个时候以《瑜伽师地论》为主,那么包括了《显扬圣教论》跟《摄大乘论》等等,这个当中所花了五年的时间,来译出瑜伽的思想。因为大师的思想是以瑜伽为主,所以他先翻译瑜伽的思想,当然主要是以《瑜伽师地论》一百卷为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游戏小说相关阅读More+

开局收留道友妻女,仙女太多营养跟不上了

远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