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60章 向海而生(一),大明望族,雁九,366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万宸妃为英庙诞下四男二女,是英庙后妃中子女最多的一位,极得帝宠。

如今这四子二女中仍在世的,除了德王朱见潾、吉王朱见浚外,便是淳安大长公主。

是的,德王是淳安大长公主的同母亲兄长!

沈瑞眉头锁得更紧,德王此人的贪得无厌是出了名的。

当初宪庙对这位弟弟是十分好,赐田之多是诸藩王中头一份,据说待遇仅次于皇帝一等的。

但便是如此,德王也没满足,仍多次上书乞地。

正德元年七月,德王还上书小皇帝,乞少收税。

厚颜无耻的说从前他在兖州的庄田每亩只收子粒二斗,倒是清河的地自成化七年用了大理寺少卿宋旻之议后每亩纳五升,最近皇上下诏要每亩征银三分,那他就穷得过揭不开锅了,所以请皇上按照以前规矩只收二斗吧。

莫说当时户部不允,就是小皇帝也气乐了,直言:“王何患贫?!不许!”

以小皇帝的性格,对德王是非常非常不满的,早该动手收拾了,但是……

自小皇帝登基起,淳安大长公主就坚定的站在小皇帝这边,对抗张太后、对抗张家,又帮着小皇帝做了许多事。

小皇帝已经将淳安大长公主视为自己人,连豹房勇士都交给了淳安大长公主的嫡长孙蔡谅,可见信任程度。

便是看在淳安大长公主的面上,小皇帝也不会太过为难德王的。

不知道是不是淳安大长公主得了小皇帝暗示私下提醒了德王,这几年一直没听到过德王的动静。

没想到,这人始终不曾收敛,只是没闹大罢了。

“德王,是强占了民田吧?”沈瑞虽是问句,语气却颇为肯定,又有着深深的无奈。

淳安大长公主与他沈家、与杨家同样关系匪浅。

大于师爷点头道:“去岁,是德王六十整寿,不少人投献田地。其中有人说是投献,却,投的不是自家田地。而德王府更是根本不管的,直接强占了去。”

“许多农人上告无门,大多只能认了,做了王府的佃农。”他觑了觑沈瑞面色,又道,“然去岁兖州既有旱灾,又有匪祸,田亩减收,而王府佃租不减,一冬一春,逼债不止,春耕的子粒也不给留下……这才逼得农人逃了……”

事涉藩王,大于师爷也格外谨慎,人证口供整理得齐全。

大于师爷顿了顿,叹气道:“学生曾在兖州十余年,德王府着实……不得人心,又有水旱灾情频发,百姓甚苦。若只是流民,还则罢了,学生甚怕有人落草。”

沈瑞面色阴沉。

大明藩王里良善的少,作威作福的多。

就算藩王们没有被野心吞噬掉去觊觎皇位自己造反,这份贪婪也会逼得他们藩地的百姓造反的!

只是这桩到底是兖州事,兖州知府没动静,济南府布政司里恁多大员没动静,他沈瑞一个离着千里的登州知府却跳出来,委实是越权踩线了。

更勿论还有淳安大长公主这一层。

沈瑞揉了揉眉心,道:“先生且先将口供留下罢,此事因涉藩王,须得仔细斟酌斟酌。”又道:“过两日鲁南流民到时,还要辛苦先生操劳。”

大于师爷应声,行礼退去。

独留沈瑞一人在书房,反复翻看着那一摞口供,手中墨块在砚台里一圈圈转着,却迟迟没有落笔。

*

登州历来少有流民投奔,府衙县衙大小官员都没什么安抚流民的经验。

好在,新来的知府沈大人在行。

沈大人就是因着“擅长赈灾”、“屡立奇功”才被推荐外放山东的,这个名声也给登州府上下以信心。

安置流民的会议开了几场,应急方案也誊抄了十数份分发各处。

登州卫亦借出人手,全力配合。

府衙贴出告示来,直接捅破流民将至的事儿,从正面引导舆论,减少流言为百姓带来的恐慌。

一番动作下来,流民的到来并没有在登州引起多大的波澜。

只是,流民的人数还是出乎了大家预料。

先头被送来的那些领头的只记得自己带出了多少人来,并不会管这一路过来沿途有多少加入的、多少走散走失、多少伤亡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小说相关阅读More+

极限拯救

最后的游骑兵

王妃每天都要哄

冒泡

驭兽狂妃:逆天四小姐

晨曦

杀手皇妃很嚣张

奢侈皇后

神医倾天下

玉千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