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千六百三十七章 见闻(求双倍月票),我的公公叫康熙,雁九,366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受了牵连,也不必喊冤枉。

舒舒听着,想到了张英。

本朝文官致仕的年岁是七十,做到尚书、大学士这样的品级,七十就不是上限了。

只要耳聪目明还没有昏聩,熬到七十几还在任上都是正常的。

可是伊桑阿跟张英,都是六十出头就以病告退了大学士。

前者是受牵连,后者也是。

只因为张英给太子讲学,还兼任了多年詹士府詹士。

康熙对太子的戒备,是从三十八年就开始升级的。

康熙三十八年,紫禁城大索……

舒舒心中很微妙。

或许这就是帝王,只要有风吹草动,就疑心生暗鬼。

幸好他们从宫里搬出来了。

要不然的话,风声鹤唳的,沾上一星半点儿都没好。

九阿哥也想到了张英,却不是想的张英致仕,而是想着南下的福松:“这都出门一个来月了,应该到桐城了吧?”

舒舒道:“应该到了,第一次出远门,也不知情形如何。”

她有些担心了。

三个弟弟,最大的才十九岁,剩下两个更小。

就算身边有老成的人跟着,可行船走马的,也叫人牵挂……

*

江南,桐城。

福松、珠亮跟小四富明几个风尘仆仆,终于到了此行的目的地。

到了张宅外,先入眼就见到了闻名天下的“六尺巷”。

小小的巷道,两端立石牌坊,上面刻着“礼让”两个字。

这两个字可不一般,是今上御笔。

也是因为这一御笔,关于张家“六尺巷”的趣事,也传遍了京城。

看着连绵不断的院墙,他们就晓得“六尺巷”只有一个。

别说张家占几尺地,乐意让出宅地供张家扩张宅邸的乡邻,不是一家两家。

过去码头接人的是张家三爷张廷璐与张家长孙张若霖。

张廷璐二十七、八岁,比福松兄弟大了一截,很是沉稳的样子;倒是张若霖,十九岁,跟福松同庚,看着活泼一些。

张若霖是张廷瓒长子,跟胞弟一起在老家读书,已经成亲数年,娶的也是姚家出来的姑娘。

张、姚两家是世姻,张若霖是长孙,没有例外。

叔侄两个虽在老家读书,不过早年也是在京城长大,跟福松几个说起京城来,并不见生疏。

尤其是张若霖,经常收到其父家书,晓得小姑姑这门亲事的由来,是父亲选看好的姑父人选。

正四品司仪长,已革宗室子弟,八旗举人。

这身份听着略奇怪,不过亲事内里实惠。

没想到亲事定了不到一年的功夫,福松就恢复了宗籍,即便只是闲散宗室,那也是宗亲。

眼下见福松相貌不俗,行事端方,珠亮跟富明兄弟也斯文有礼,张若霖对他们也很是亲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武侠小说相关阅读More+

重生柯南当侦探

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