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五百四十一章 “战火”(下),重生于康熙末年,雁九,366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他心中腹诽着,应声起来,神色讪讪的,偷偷看了眼康熙。

康熙的神情却是从未有过的疲惫,眉头皱得紧紧的,没有丁点儿笑意。

曹顒见了,心下一禀,这是又有什么坏消息?

这日食月食,山洪毁坝都赶到一堆儿,已经引得流言蜚语;要是再添些其他的,还不晓得人心会如何浮动。

“听说近日去口外蒙古收毡子与羊皮的人不少,你当晓得缘故吧?”康熙沉声问道。

竟是问起这个,曹顒俯身回道:“回万岁爷的话,这个臣知晓一二。”

“知晓一二?不是你给出的主意么?”康熙走到炕边坐了,皱眉道:“朕已经问过雅尔江阿,你虽没有参合这个,却也脱不了干系。行了,别低头杵着了,给朕讲讲蒙古那边情形,积雪真有三尺?给他搬个座儿。”

后边一句,是吩咐门口侍立魏珠儿的。

“嗻!”魏珠儿躬身应了,搬了个圆凳,摆在曹顒身后两步远的地方。

这其中却是有对曹顒的保全之心,曹顒虽说醒酒了,但是身上还带着酒气。要是距离近了,熏到了康熙,也是大不敬的罪过。

御前当差的太监、宫女也好,侍卫也好,饮食上都有禁忌,为的就是身上不带异味儿。

曹顒回头见了,晓得魏珠儿的好意,心里暗暗感激。

康熙却是觉得有些远了,吩咐道:“搬到前边来!”说着,指了指左手侧两步远的地方。

按照规矩,曹顒又谢过恩典,才侧身做了半拉屁股。

既是康熙要问,曹顒自是原原本本地将自己两月前的蒙古见闻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

被阻断在张家口的商贾,到马腿的积雪,风雪中的迷途,断了生计的蒙古牧民,牧场中冻饿死的牲口……

讲到最后,曹顒的心情不禁沉重起来。

对崔飞说起毡子与羊皮的收购利润丰厚,通过他将这个消息传到京城权贵耳中,是曹顒唯一能想到的帮着那些牧民的法子。

如今,虽说也算是达成目的,京城这边往口外收皮货与毡子的商人去了不少,但是他们是为了赚银钱去的,那些淳朴牧民哪里是他们的对手。

在经过这番变卖后,那些牧民就算是能熬过今年,日子也不好过。

在生存受到危及时,别的也暂且顾不上。能做的,就是祈祷今年冬天的雪势小些,让牧民们缓口气。

康熙神色越发深沉,察觉不出喜怒,过了好半晌,方开口问道:“你向来不多事,这次在雅尔江阿的奴才面前费了口舌,可是不放心你那恩人一家?”

朝廷收到蒙古王公的折子,只给他们送了粮食,对于牧民却是使人去“授之以渔”。

面上是都是朝廷的恩典,实际上不过是说得好听。

蒙古人除了权贵们与奴仆们定居外,其他多是游牧,散居在草原上,怎么“授”?

曹顒不是傻子,不会鲁莽到为了自己的“不仁”,让自己落下什么罪名。

在同崔飞提起时,曹顒便已想好了挡箭牌:“回万岁爷的话,小臣却有私心,也不敢因私忘公。驱之以利,保全蒙古百姓,是为了大清北疆之安定。太平时,蒙古人是能阻碍鄂罗斯的野心;要是有不臣之人擅起硝烟,蒙古人也能壮我大清军威。”

这不是曹顒心黑,昧着良心提议让蒙古人做炮灰,不过是实际阐述罢了。因为早在二十多年前,噶尔丹叛乱时,康熙便是这样做的。

驱蒙古人为马前卒,也是朝廷执行“减丁”政策的的形式之一。

“雪大,无粮,蒙古怕是要乱了。”康熙缓缓地说道:“蒙古人最是贪婪,习惯劫掠。别的部落还好,额鲁特人最是反复无常,地处偏远,后面还有鄂罗斯人推波助澜,不晓得会闹成什么幺蛾子来。前些日子喀尔喀那边的折子提及,去年冬天额鲁特人又不安分了。”

这才康熙五十四年,离历史上十四阿哥西征应该还有还几年,战争会提前么?

按照后世的说法,满人也好,蒙古人也好,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

这满洲八旗出兵,平定回疆蒙古叛乱,算是内战,曹顒身为汉人,原应是中立立场。

此刻,晓得了有俄国人掺和在里头,他却换了想法。新疆也好,还是策妄阿喇布坦窥视的西藏也好,都是中国不可或缺的疆土。

要是失了新疆,俄国人直接能杀到陕甘一代,逼进京城;要是西藏不稳,那边紧邻的就是英国殖民地。

从蒙古收毡子与羊皮供给八旗军需,对于京城权贵来说是赚钱的买卖。实际上,曹顒想出这个法子,想得是一举两得。既是帮助了蒙古人,也是加强了军备。

要是现在就打仗的话,那可怎么好?

不说别的,就是八旗牧场那边的马匹,能用于出征的,也未必凑得全。还有后勤供给也是问题,国库里没有银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小说相关阅读More+

明末之猛将召唤系统

无情恋苍生